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紫松的博客
激励是人学习的关键因素。可当知识本身成为求知的激励,你已求知成瘾,进入了好学的骗局
。
求知瘾者的诞生
求知欲似乎是人们的本能,尤其「好学」这个词被定义成天生的褒义之后,他人习惯性地会对好学的人大加赞赏,好学者亦会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弥足珍贵。当一些好学者碰到金融,科技,人文,社会这些「靓丽」的词汇时,依靠从小的信条『知识就是力量』判断:海纳百川,学了没错。于是,伴随着知识和见识增长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好学者充分利用时间涉更广的猎,读更多的书,翻更丰富的杂志。兴趣虽多,终得确定职业方向,但是对这些好学者而言,选择一个领域,就会「喜欢」这个领域的一切,但非不排斥的东西,便来者不拒。 「只接受什么信息」对他们来说没有概念,他们只有「只不接受什么东西」,他们认为这是在拓展知识和见识。选择了一个领域之后,他们依然没有放松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他们琢磨的是『那些大牛看上去就是什么都懂,对什么问题都有见识,我更应求知好学,集思广益了』,于是,听到大家之言便如获至宝,长期泡各种公开课,罗辑思维,晓说,看各种长知识长见识的视频节目,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好的东西。至此,一个好学者依据知识和见识增长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以及好学本身的自我激励作用进化成了「求知瘾者
」。
求知瘾者的特点之「能思考,欠全面」
求知瘾者特点之一就是:能就一个主题提出很多问题,却不能系统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能回答一个领域的很多问题,却不能前呼后应地回答一系列问题。这是典型的能思考,欠全面。这样的人给出的问题的答案也常是一种虚假的深刻。
求知瘾者的特点之「擅洞察远端事物的变化,却不善捕捉身边细腻的情感」
求知瘾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观浪潮之巅,能感知领域格局的风云突变,偏爱高屋建瓴。因为求知瘾者所接受的知识多来源于书,别人的言论,网上的文字,无暇将生活本身当老师,生活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并不灵光。
求知瘾者的特点之「有见识,无作品」
求知瘾者的最悲哀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求知成瘾而知识储备尚可,因为求知成瘾而见识不俗,因为求知成瘾而鲜有作品。当知识本身成为求知的激励,当知识激励给与了求知瘾者足够的满足感,作品创作成了求知瘾者无法触碰的禁地。作品难创,知识易得,当求知占用作品创作的精力,当用求知去填补作品创作的寂寞,原本的作品创作驱动求知变成了求知成瘾逃离作品创作。
「罗辑思维」与求知成瘾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时,「罗辑思维」已是办的最好的自媒体之一,天天坚持产出高质量内容,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罗辑思维社区。新颖的切入点,有趣的观察角度,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或开启心智,或传播知识,或颠覆三观,或答疑解惑,它总能为你带去一样。用罗胖自己的话说:『既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知识短文。和大家的兴趣捉迷藏,和自己知识较劲,力图给大家讲一些自己知识边缘以外的东西。』罗胖的目标是和社区人群一起成长。知识,见识,成长,非心灵鸡汤式的,足以俘获很多人的心肝。
可是对于求知成瘾者而言,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知识」获取平台,由罗胖提供而已。在这里,求知成瘾者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更多问题的答案,更多事物的看法,更多的社会杂谈。
作为一个新媒体,「罗辑思维」做着出色的探索和有益的事;作为立足未稳的年轻人,求知瘾者却把自己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定义为一个求知的听众。没有那么多的解惑诉求,却天天被解惑;不需要每天一点新视野,却天天去吃视野快餐。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占用每天的几分钟时间而已,权当消遣亦无妨。可惜这只是求知瘾者盲目求知的一个缩影,求知瘾者还会抽出更多的「消遣」时间去求知,越发地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某个方向去做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什么能力去创作作品。罗胖的作品往大了说有创办的「罗辑思维」,往小了说有他对媒体和互联网的一些研究成果;求知瘾者有什么呢?
不一定要那么大众,那么出彩,那种形式,才算作品。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对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作品也有拿的出手的和拿不出手的之分。但如果你对「作品
」完全没有了创作欲望或决心又碰巧是个好学的人,那么我说的求知瘾者可能就是你。
多说一句
就像我在自己写的《穷的只剩逻辑的穷逼》中直接标明自己是较严重的「逻辑瘾者
」,本文中的「求知瘾者
」依然是在写自己。这些瘾不是什么好事,戒掉最好!